好父母,話不多

好父母,話不多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文 | 洞見Fern

本文授權(quán)自公號:洞見(DJ00123987)

聽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里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jié)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xiàn)象叫做——“超限效應(yīng)”,意思是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yīng)”。

“你怎么又犯錯了,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長記性”,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

卻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好的父母,話都不多。

少說,多聽

看過一則泰國小短片:

短片中,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等待放學的孩子,當看見滿身污泥的孩子們走過來時,媽媽們不分青紅皂白,立馬開啟“嘮叨”模式:

好父母,話不多 好父母,話不多 好父母,話不多

“嘮叨”結(jié)束時,學校的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個叫做“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泥巴,就為了幫助滿載花盆、推著獨輪車、摔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

知道真相的媽媽們,都覺得很意外:“我沒想到是這樣”、“我以為他又調(diào)皮了呢”,她們?yōu)楹⒆拥呐e動而感動驕傲,有的甚至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也會和視頻中的媽媽們一樣,不明真相劈頭蓋臉亂指責一通,而不知有時傾聽孩子,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讓孩子有機會解釋自己的行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這位媽媽這樣:

一個小孩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接到老師電話的母親很納悶每天走得那么早的兒子為何會遲到。

她沒有打罵孩子,只是心平氣和地問孩子:為何你那么早出去,卻總是遲到?

孩子見媽媽沒有指責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我去給賣早餐的老奶奶幫忙,忙著忙著就忘記了時間……

媽媽聽后抱了抱兒子 ,決定第二天和兒子一起去幫助老奶奶賣早餐。

孩子放學回家收到一張紙條和一塊手表:“幫助他人是好事,但總以耽誤學習為代價,你幫助他人的力量會一直微不足道,”感動的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只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于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說,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

少說,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兒園旁的餐館吃飯,左右桌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寶貝,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這樣不禮貌……”

“寶貝,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wèi)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可女孩像沒聽見一樣,繼續(xù)我素我行,接著是筷子打孩子手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聲。

一頓飯工夫,就見那位媽媽從頭到尾都在忙著嘮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錯。

而另一邊的媽媽和同樣穿著某幼兒園衣服的女兒從頭到尾都是安安靜靜地吃飯。

媽媽按照孩子的意愿點了兒童牛排,孩子不會用刀叉,企圖拿刀叉亂打亂敲,媽媽趕緊制止,媽媽貼著孩子坐著,握著孩子的手,手把手教著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會,就兩次,兩次不會,就三次,直到孩子學會……

孩子沒有抵觸情緒,認真地模仿著媽媽切著牛排,開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媽媽嘴邊,吃著孩子切好的牛排,媽媽會心地笑著,整頓飯看起來其樂融融。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吃飯,同樣是媽媽,為何讓吃飯的氛圍天壤之別?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結(jié)果人們的思維出現(xiàn)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xiàn)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對于第一個女孩的行為,媽媽的喋喋不休不僅沒有奏效,還招來女兒的叛逆和反感。

相反,第二個媽媽不急于說教,讓女兒效仿自己的行為,反而讓孩子覺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個媽媽一樣,總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禮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讓用嘴巴嘮叨讓孩子知道,而是在行為上做到,讓孩子看到。

都說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但更贊同王夫之說的,身教重于言傳。

好的父母,不多說,多做 ,讓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少說,多等

在書上看見美國著名學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故事。

一天,維尼夫雷特問母親:“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而且一直打擾別人也是不禮貌的?!?/span>

可約定時間都過了20分鐘,也沒見維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靜地等著,半個小時后,維尼夫雷特回來了。

斯特娜夫人見晚回的女兒,并沒有發(fā)火,只是告訴她:“今天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還配上了一句:“這真遺憾!”

維尼夫雷特很難過沒有看上心儀已久的電影,但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失言過。

面對孩子的過錯,斯特娜夫人沒有長篇大論,只用耐心和等待讓女兒明白:如果早聽母親的話,就不會錯過一部好電影。

有時候用事實說話,勝過千言萬語。

想起姐姐教育外甥的經(jīng)歷,不以為然。

周末去姐姐家蹭飯,飯后,一起陪小外甥看電視,看著看著小外甥就把腳放在了茶幾上。

姐姐告訴小外甥這樣不禮貌,讓小外甥拿下。

聽到姐姐嘮叨,小外甥放下了腳??蓻]過多久,又放了上去。

姐姐又提醒,“別把腳放在桌子上,說過多少次了,快放下來?!?/span>

小外甥小聲嘀咕“管得真多”,放下腳后,沒一會又放了上去。

姐姐準備發(fā)火,姐夫示意姐姐不要嘮叨了。

看了一會,大家準備關(guān)電視睡覺,小外甥一起身,就叫道:“哦,我的腳動不了了?!?/span>

姐夫偷笑地說:“寶貝,怎么了?”

外甥說:“我的腳麻了!”

姐姐這才恍然大悟,知道姐夫剛才為何阻止自己嘮叨了,是想等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jīng)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好的父母,話都不多,等結(jié)果,用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

讓孩子打開心扉的3個方法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初一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shù)多了,心里不知不覺就煩……”

初二的女生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chǎn)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后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身為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卻不知,當孩子心理上構(gòu)筑起抗嘮叨的“防火墻”,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guān)鍵是如何教育?!?/span>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叛”,聽不進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聽,讓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讓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確得體;

不妨稍等,讓孩子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

或許,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作者與授權(quán)

本文作者:洞見,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shù)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我們已獲其授權(quán),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歡迎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