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文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最近,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一份大規(guī)模研究結果,專家們對168個國家的近200萬人的身體活躍度進行了研究。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活躍的人是指每周至少有75分鐘密集的體育鍛煉或每周150分鐘適度的體育活動的人。)

其中,最活躍、最經(jīng)常鍛煉的國家是烏干達,中國也在活躍國家的名單里。研究結果顯示,有14.1%的中國人不鍛煉,而許多疾病的產(chǎn)生恰恰與人的不鍛煉有間接甚至直接的關系。

之前,清華大學就有規(guī)定,從2017年本科新生開始,游泳將與畢業(yè)綁定。也就是說,如果到畢業(yè),學生還學不會游泳,學校將不給他畢業(yè)證!而早在2008年,清華也曾規(guī)定長跑為學生必修課程,達不到要求,一樣不準畢業(yè)。

一時輿論嘩然,有點贊的,畢竟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也是極好的鍛煉身體的運動,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可理喻”,有人嘲諷“高校把學問教好就行”,有人哀嚎“何必讓旱鴨子們?nèi)コ赃@個苦”……

無論是哪種聲音,都有一句潛臺詞——“運動可沒有其他事情重要啊?!?/p>

網(wǎng)絡段子曾說,“要讓中國足球在十年內(nèi)趕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門足球?!?/strong>由此也能看出,家長更愿意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具體好處”的事情上,至于身體嘛,以后“成功”了,再慢慢鍛煉吧。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但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從來都不只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為培養(yǎng)孩子完整的人格——這種培養(yǎng),越早越好。

運動這份苦,他們爭著讓孩子吃

有人整理稱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成長差異,話糙理不糙:

1-4歲:基本相同。

5-8歲:中國孩子開始上培訓班;美國孩子跟老爸去打棒球。

9-12歲:中國孩子繼續(xù)上培訓班;美國孩子放學就打球、跑步甚至健身。

13-18歲:中國孩子還在上培訓班;美國孩子的肌肉開始成型。

19-23歲:中國孩子擺脫長年的考試壓力,宅在宿舍里;美國孩子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健身鍛煉。

在美國,運動已經(jīng)成了青少年之間的一種社交文化。在美國任何一所學校,每學期都有各種體育球類的營,平常每周訓練一次,周末還要出去打校際比賽。你以為有這么多專業(yè)教練嗎?

沒有。在小學階段,這些孩子的教練就是由家長志愿者來做的。家長會輪流值日,給所有孩子準備零食和飲料。結業(yè)那天,還會為孩子們準備好定制的獎杯,上面刻有每個孩子的名字。

很多學校還會把體育課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融合到一起。比如,讓學生在擲球時檢驗牛頓運動定律,把山脈的名字寫在攀巖墻上,進行與骨骼結構或食品種類有關的小測驗,在學習肌肉和呼吸系統(tǒng)時,知道如何使用計步器以及如何計算最佳心率……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其他不少國家,也把運動作為孩子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英國。來自英國校長協(xié)會的一則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長達5-6小時,是公立學校的一倍以上,而運動項目多達40種。

還有各種各樣的課前、課后體育俱樂部,周末的比賽,不說住校的私立學生早上6點起去跑馬拉松、打橄欖球,許多走讀學生也得在早上7點半到校參加足球、英式籃球的訓練,課后也許還有到5點半的曲棍球、板球、網(wǎng)球俱樂部。

每個周末,許多私立學校操場上從8點起就聚焦著或比賽或訓練的孩子們,家長則大衣圍巾,抱著熱咖啡在旁邊觀戰(zhàn)。如果趕上小雨或者微雪的天氣,孩子們到回家時基本與在草地里滾完了的五花小狗無異,恨不能直接扔到花園里拿水管從頭至腳沖個痛快。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再比如日本。在日本小學里,體育課的被重視程度也超乎人們現(xiàn)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冬季耐寒訓練”。

日本孩子大都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每年年底進入冬季開始,日本小學的全體孩子,都要利用課余時間,去操場上跑步訓練耐力。跑步時,孩子們必須換上白短袖和藏藍短褲的“體操服”,穿得就像過夏天一樣,有些不喜歡穿襪子的孩子,甚至還赤著腳。200米一圈的操場,1-2年級的孩子得繞著跑10圈,5-6年級的孩子得努力達到20圈。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運動塑造孩子完整人格

為什么這么多國家的老師、家長都堅持讓孩子吃這份苦頭呢?

因為這種經(jīng)歷能給孩子光靠學習,或發(fā)展很多才藝都得不到的完整人格。

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堅持用“野獸計劃”訓練學生,數(shù)據(jù)表明,成功通過“野獸計劃”的學生,后來大部分都有極為成功的事業(yè)、美滿的家庭。

是哪些特質(zhì)在發(fā)揮作用呢?賓夕法尼亞大學知名心理學教授安吉拉·達科沃斯做了深入的調(diào)查后,總結為這三大方面:

能夠忍受時間和欲望的煎熬,善于控制情緒。

不抱怨現(xiàn)狀,不畏懼失敗,竭盡所能,直到成功。

目標清晰,專注力強,責任心重。

而運動,也是從這三個維度,不斷錘煉孩子的內(nèi)心:

一、運動,給孩子處理挫折的機會

現(xiàn)在的孩子,幾乎就是在蜜罐子里生活著。衣食無憂、玩具成堆、隨心所欲,還能到處旅游。一間大房子,一塊綠草地,屋里電燈電話電視,室外綠樹鮮花,在家中這個小環(huán)境中,哪有什么苦能讓孩子吃?在這種環(huán)境中,要想培養(yǎng)出能吃苦、有毅力的孩子,光靠父母的說教,還遠遠不夠。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運動是最好的途徑之一。除了讓孩子身體上吃苦,運動最考驗人的一點,還是“重復”——比如體操,為了掌握一個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孩子們得一遍遍地重復枯燥的動作。能扛得住這種枯燥的孩子,將來進入職場,也比別人更淡定踏實。

二、運動,告訴孩子真實的“生存法則”

運動場,其實就是微觀的人生。不是努力就能獲得好成績的。更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有絕對的“公平”,比如打分,裁判具有第一權力,我們或抱怨、或忍耐,也絕不能在教練做出指示和安排前,有任何表示不滿的過激行為,因為我們得為接下來的比賽著想……這種“不公平”,布滿在孩子將來的路上,運動的經(jīng)歷,給孩子講清這些大道理。

運動有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之道。比如柔道,教會孩子用積極的方式,避免讓自己的身心受挫,也教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幫助自己和他人。

三、運動,給孩子前進的自信

誠如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在接受楊瀾的訪談時,曾經(jīng)說過的這樣一段話:“有意無意當中,體操對我的一些素質(zhì)給了很多培訓,包括怎么面對困難、怎么樣能去找到戰(zhàn)勝困難的方法、怎么樣去樹立一個目標、怎么樣堅定自己的意志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p>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而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考慮,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運動的習慣。

體育特長在國際教育升學背景下,是一個重大加分項。在美國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無論是貴族學校還是平民階層,籃球明星永遠都比學術全優(yōu)生、奧數(shù)牛娃更受人歡迎。

常春藤學校挑學生的胃口越來越刁鉆,卻唯獨對“通過體育特長進入藤校改換階層”這條路大開方便之門,如果你是一個棒球隊長,或者籃球俱樂部的leader,冰球明星防守,大學對你簡直是囊中之物。

培養(yǎng)孩子運動習慣的誤區(qū)與建議

今天,隨著家長眼界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多孩子從小發(fā)展自己的運動項目,但也容易走一些誤區(qū),下面給大家一些建議:

一、孩子感興趣,而不是家長感興趣

我的一個朋友,送女兒去學擊劍,報班前,俱樂部的教練和管理者反復問了她女兒兩次:“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而不是你媽媽感興趣?!?/p>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如果孩子只是為了滿足爸媽對某些體育項目的“向往”而接受訓練,訓練的質(zhì)量不會高到哪里去。對于青少年業(yè)余運動愛好者而言,自己感興趣才是保證“堅持”的主要因素。畢竟,在進入青少年時期,體育運動開始有了“殘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續(xù)下來的。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但孩子的“三分鐘熱度”還是需要呵護的。關于訓練的強度,教練有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孩子們維持住興趣,訓練的量和頻率都要科學安排,不要每天都訓練,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時間集中訓練,如果訓練太多,會使得小運動員到20歲左右就停止發(fā)展,等于是提前發(fā)掘了潛力,導致未來的枯竭。

她女兒在過去兩年參加了許多擊劍比賽,期間既拿過全英青少年銀牌,也在小組里就以1:5被淘汰,有過自己背包隨隊去歐洲參加比賽的無助,也面臨過比賽中傷到對手的內(nèi)疚,就這樣堅持下來了。

二、拋棄儀式感

不少父母是“設備控”——孩子一旦表示對某項運動的興趣,二話不說,趕緊買最好的設備,找最好的老師,結果因為花了錢,對孩子的要求也高了,腦子里有了一種“你不學出點成績來,我這錢不是白花了嗎”的想法,反而被綁架了。其實,運動這種小習慣,從家里開始培養(yǎng),就是極好的。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是個資深足球迷,有了孩子之后,把家里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騰了出來,劃出一個小小的球門區(qū)間,他跪坐在地上充當守門員,教孩子射點球。

等到孩子大了一點,他就帶孩子到院子里去踢球,設備還是很湊合——用一條長椅的椅腿,就當球門,這時的訓練是傳接球……這樣的游戲充滿樂趣,父子倆也創(chuàng)造了很多回憶。

現(xiàn)在,他的兒子和他一樣,是個超級大球迷。父子倆周末有空就結伴去踢球。

三、盡可能到戶外去

室內(nèi)運動誠然好,但戶外運動往往更能給孩子陌生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英國民間機構“國民信托”2012年曾整理1700多名12歲左右孩子的“最喜歡的戶外活動”,跑步、長途騎行、登山、山洞探險、野外夜行、在大海里游泳、攀巖、騎馬等運動,都在清單上。

唯有運動,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這份清單給我們的提醒是,運動給孩子健康體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所以,萬不可讓“比賽成績”成為運動的第一目的,不然,運動就不再是運動,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培養(yǎng)出的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機器。

少年商學院微信相關文章

中美孩子的運動量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在女兒運動項目選擇上犯過的錯

“這兩門課,打死我也不敢開!”

高爾夫到底是不是“貴族運動”

平民媽媽的“家務教育法”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