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點擊標題下方“少年”關注

文丨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進入10月,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xù)揭曉,我們推出了系列專題,如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之《今年的諾獎獲得者告訴孩子:熬夜的危害遠超想象》,文學獎之《倆女兒熟讀今年諾獎作家作品,孩子眼中的石黑一雄和英文閱讀》。而前天,最后一個獎項——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也被揭曉,花落美國經(jīng)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為經(jīng)濟學領域的貢獻。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可以說,今年的這三大獎項都非常“接地氣”,第一個告誡我們切勿熬夜,第二個引導我們探討英文閱讀,第三個呢,行為經(jīng)濟學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指引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美國中小學,經(jīng)濟學幾乎成為必修課。每個孩子都應該懂得經(jīng)濟學,自然也需要懂一點行為經(jīng)濟學。今天學院君就從理查德·塞勒的觀點和作品中,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引導孩子對行為經(jīng)濟學的入門。

我們并不總是理性

近年來,諾貝爾獎對行為經(jīng)濟學家們青睞有加。過去標準的經(jīng)濟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行為經(jīng)濟學唱起了“反調(diào)”,認為影響人們做出決策的,除了理性,還有直覺,而人們所關注的,除了效用,還有公平、互惠、社會地位等許多心理學因素。

在暢銷全球的著作《“錯誤”的行為》中,塞勒不斷更新著人們?nèi)粘I钪械摹胺抢硇孕袨榍鍐巍薄蟮秸鐣?、金融市場投資策略,小到在沙灘上買啤酒、出售球賽門票……把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家不屑一顧的“錯誤”行為,作為了研究的立足點。說白了,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研究理性,塞勒等行為經(jīng)濟家研究非理性,而正是塞勒,讓后者從一個邊緣學科,逐漸成為主流領域。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錯誤”的行為》中文版)?

跟著塞勒等行為經(jīng)濟學家研究“錯誤”行為,孩子便能對經(jīng)濟學,對人,有更多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糾正自己直覺性的決策誤區(qū),在生活中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最終指向一個由自己說了算的幸福人生。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201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塞勒曾客串出演電影《大空頭》,片中,他在拉斯維加斯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么是“擔保債務憑證”)

決策陷阱一

看不到損失其實一樣多

日常決策中,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陷入一些誤區(qū)。比如早在上世紀80年代,塞勒就提出的一個至今仍十分熱門的經(jīng)濟學概念——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就是一大陷阱。

舉個例子,假設你現(xiàn)在準備去電影院里看場電影,但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

插曲一:你發(fā)現(xiàn)丟了50元錢,這時你還會按照原計劃去電影院花50元錢看嗎?

插曲二:你發(fā)現(xiàn)幾天前花50元預購的電影票丟了,這時你還會繼續(xù)去電影院重新花50元錢看嗎?

兩種情況下,你都意外損失了50元錢,但在前一種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xù)看電影,而在后一種情況中,大部分人放棄了計劃——他們可能會想,等網(wǎng)上有了資源,直接在家看也是一樣的。

為什么會這樣?塞勒說,是我們的心理賬戶在作祟。原來,我們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個又一個的心理賬戶,負責管理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每個賬戶上都貼有對應的標簽。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50元現(xiàn)金和價值50元的電影票,就被放在了兩個心理賬戶,對應不同的標簽,丟了50元,不影響你再花50元買票,因為大腦不會覺得這是重復付出,但丟了電影票,再買一張電影票,就屬于同一個心理賬戶,對應同一個標簽,讓你直觀感覺到,看場電影票竟然要花100元?從而覺得不劃算。

同理,出門旅游,一次性付清全款的感覺,要比每到一個景點就掏一次門票錢的感覺舒服,哪怕行程和花費的總費用是一樣的,因為在第二種情況里,我們得從同一個標簽的賬戶里不斷掏錢,付出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

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賬戶里,每一元錢都是一樣的,一元就是一元,給我們帶來的效用是一樣的,但不同心理賬戶之間,每一元錢都是不可替代的,都帶有自己的標簽,能產(chǎn)生不同的效用,我們處理起來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同樣是錢,但如果是自己辛苦賺來的,就更不舍得花,傾向于把它們存起來。而如果是零用錢或者是意外得來的紅包,我們就會大手大腳。

“心理賬戶”的陷阱我們很難避免,畢生研究“理性決策”的塞勒,這次獲得高額的諾貝爾獎獎金之后,也開玩笑說,“獎金嘛,當然是怎么不理性就怎么花!”

但我們能利用“心理賬戶”,比如幫助自己更有效地儲蓄,怎么做呢?很簡單,你只要把準備存的錢和平?;ǖ腻X,分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下,視負責儲蓄的心理賬戶為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域,就更容易堅持下去。

決策陷阱二

買了再說反正能退貨

塞勒的另一個經(jīng)典理論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他曾帶加拿大的學生做過一個實驗:他制作了一些馬克杯,賣給自己的學生,學生平均愿意花3塊錢購買,但當他要求學生把自己買到的馬克杯轉(zhuǎn)手再賣出去,售價一下子被抬到了7塊錢。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塞勒認為,比起追求“獲得”的快樂,人們更愿意規(guī)避“失去”的痛苦,因此,當人們擁有一件東西時,受到了“放棄東西會產(chǎn)生痛苦”的影響,就傾向于對商品做出更高的估價。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所以,很多郵票或者藝術品的收藏愛好者很少會愿意將自己的收藏品拿出來交換或者出售,即使愿意,也會出一個高于自己當初買進價格的售價。

有的商家也會利用這種效應來進行營銷。比如,一些寵物商店會讓你先把小狗領回家,過個周末,看看這只小狗跟你這個主人合不合得來,或者看你到底喜不喜歡它,等到周一的時候再送回寵物商店,但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無法還給店主了。因為在你的潛意識里,你已經(jīng)把這只小狗當做是你家的一員了。

還有的濾水器公司也會采用同樣的方法——銷售人員會先給你家的自來水龍頭裝上過濾器,讓你免費先用1個月,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一旦習慣喝這種過濾的水之后,你可能就再也不愿意喝那些帶有漂白粉味的水了……

這些都利用了稟賦效應。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在消費時就能更加理性。

比如,下次當你看到商品旁邊寫著“不滿意,3個月可以退貨”的字樣時,就提醒自己,先想好這樣東西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問問買過的人,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因為一旦你真的把這件商品帶回家試用后,你可能就再也退不回去了。

決策陷阱三

認為人們總是先趨利再避害

前面我們談到,比起追求“獲得”的快樂,人們更愿意規(guī)避“失去”的痛苦。行為經(jīng)濟學認為,當我們因無法評估風險而無法決策時,這種心理就會開始發(fā)揮作用。

假設你現(xiàn)在面臨兩個選項:

A選項:你有100%的可能性賺到3萬元;

B選項:你有80%的可能性賺到4萬元,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

然后,我們再換一下這兩個選項:

A選項:你有100%的可能性虧損3萬元;

B選項:你有80%的可能性虧損4萬元,或者干脆不虧損。

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

2002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同為行為經(jīng)濟學大牛的丹尼爾·卡尼曼經(jīng)過研究就發(fā)現(xiàn),第一道選擇題里,大部分人會選擇更保險的A,而第二道選擇題里,大部分人卻會選擇B,放手一搏。也就是說,當我們面臨收益時,我們會變成風險厭惡者。但當我們面臨損失的風險時,我們又會變成風險愛好者。

今年諾獎的壓軸,教會孩子懂得決策并收獲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這在行為經(jīng)濟學當中,叫做“損失規(guī)避”(loss aversion)。再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拋出了一枚絕對公平的硬幣,如果正面朝上就算你贏,反面朝上就算你輸,你贏了,可以獲得5萬元,你輸了,則得拿出5萬元。你會愿意賭一把么?

輸贏的概率都是50%,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意玩這個游戲。因為一想到可能輸?shù)?萬元,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比想到可能贏來5萬元的快樂更甚。

簡言之,人們總是先避害再趨利。認清這一決策陷阱,能讓我們的談判水平大幅提高。比如,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做一件事情,與其跟他說,做這件事有什么好處,不妨告訴對方,這樣做可以幫助他規(guī)避哪些損失。

經(jīng)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

從小就應掌握

“什么是我們一生中耗時最多、最費心力的事?正是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但是,我們往往深陷難以計數(shù)的偏見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謬的判斷。”塞勒曾如是說。

他所代表的行為經(jīng)濟學家們的研究,就是要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因此,與其說經(jīng)濟學是一門學科,不如說這是一種思維方式,教會人們?nèi)绾巫龀龊侠磉x擇,如何讓社會高效運轉(zhuǎn)。這種能力,值得孩子從現(xiàn)在起就去了解和掌握。行為經(jīng)濟學非常有趣,在美國課堂上,學生們經(jīng)常欲罷不能。我們也會在未來繼續(xù)分享更多深入淺出的案例和國際教育資源。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