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輸得起有多重要?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輸得起有多重要?

 

文 | 小馬君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

授權自公號“常青藤爸爸”

孩子們三五一群打撲克的時候,如果趕上自己牌不好,或者玩到最后,握了一把出不去了,總會有人賴皮地把牌扔到牌堆里,然后攪和在一起,發(fā)著脾氣說:“沒意思,我不玩了!”

孩子的好勝心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當孩子執(zhí)念于“贏”的時候,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勸慰孩子“輸就輸了唄,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來,這時家長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不是對輸贏的不在乎,而是一種能夠“承認自己輸”以及“認可別人贏”的能力。

這顯然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研究發(fā)現,那些能積極面對“輸”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有更強的自尊心。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兒,比那些只想“贏”的孩子能更準確地認清自己,才可能成為最終的“人生贏家”。

那么,面對一個在你眼中經?!拜敳黄稹保徊蝗缛司痛蟀l(fā)雷霆的孩子,成人該怎么做呢?我覺得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行,就是——讓孩子認真地“輸”。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輸得起有多重要?

輸都不讓輸

你以為這就是愛孩子嗎?

我們的幼兒園,學校里經常喜歡搞一些比賽,歌舞比賽,口算比賽,朗誦比賽等等,有些人對此十分抵觸,他們害怕過早地讓孩子面對“競爭”,這會讓孩子們把“輸贏”看得太重,從而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反倒容易“輸不起”。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中的很多做法看起來簡直不能再“人性”再“美好”了。你看美國人很少會讓孩子從小從事需要與他人競技的項目,他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很多比賽結束后,你不用擔心會有人哭,因為每個人都會拿到一個獎。

我們都知道美國孩子很愛運動,有一次我們班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幼兒組的棒球聯賽,還拿了一個小獎章向我炫耀。我說不錯嘛,你們隊贏啦?他對我笑笑,說沒有,每個人都有一個獎章,還給我來了一句“We are all winners?(我們都是贏家)?!?/span>

以前我也覺得皆大歡喜嘛,大家都高興蠻好的,但現在我卻不這么認為:難道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給他們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競爭環(huán)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得到獎牌,那比賽還有什么意義,直接叫“才藝展示大會”不就好了?

美國知名教育博主Michelin Moore曾經寫了一篇長文來抨擊美國社會為了鼓勵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是“贏家”。他說當孩子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里,不可能每個人都捧著他,在乎他的夢想,如果到那個時候他才發(fā)現,原來真實的社會是“有輸有贏”,對他的傷害會更大。

家庭心理學專家Sara Dimerman也說過,很多家長對于孩子自尊心的理解有誤區(qū)。他們自認為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和體驗“輸”會破壞他們的自尊心。但大量的研究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只能感受到“贏”的優(yōu)越感,從來沒有感受過輸,那么他長大了,在面對輸的時候會有極大的挫敗感。讓孩子盡早真實地感受輸,并且引導他能正確地面對“輸”,與“輸”打交道,才會讓他在未來變得更優(yōu)秀。

所以,今天我們說,能贏的未必是真正的贏家,而“輸得起”才會贏得更長遠。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輸得起有多重要?

要讓孩子“輸得起”

先從“不讓”開始

另一位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經寫過一篇特別火爆的文章,標題是《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么我從來不讓她?》。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似的經歷,比如跟孩子玩游戲的時候(當然,前提得是適合他年齡和能力的游戲),你是會故意放水讓他贏,還是會正兒八經地和他PK呢?

Sunny說那天下午,她和女兒玩大富翁,女兒輸得特別慘,大叫:“你太壞了!你為什么不讓我贏?你不應該放那么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的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么不讓著我,太惡毒了!”一邊說還一邊大哭。

之后Sunny給了女兒一個擁抱,幫她擦眼淚,并且讓女兒自由地釋放不滿。等女兒平靜一些,她對女兒說,游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輸了就是輸了,其次你該從失敗中吸取一些經驗,知道下一次要如何排兵布陣。媽媽不讓你并不是不愛你,媽媽只是把你看成一個和我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是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接下來,女兒的舉動讓Sunny很高興,她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這次你也不要讓我?!?/span>

讓孩子真切地感受“輸”的過程

面對“輸”的結果

很多時候成人責怪孩子輸不起,卻不愿意承認這都是我們無形中造成的??!

開頭提到的博主Michelin Moore就說,在美國,出現“人人都是贏家”的怪現狀也是因為我們太擔心孩子因為輸而感受到“失望”了。跟我外甥玩撲克的時候,我總喜歡讓著他,讓他贏。我想的是“別和小孩子斤斤計較?!笨蛇@種成人“自以為是”的禮讓和低估孩子能力的行為,反而容易讓孩子日后養(yǎng)成喜歡“贏”,只能“贏”的心理預期和習慣。

讓孩子感受緊隨“輸”之后的失望、沮喪與發(fā)脾氣實在太重要了。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反思為何輸了,更有動力去改變。如果我們連這種機會都不給孩子,怕是以后他們只會輸得更慘。

好了,關鍵來了,我們允許孩子面對輸,不怕他輸,可現在他不干了,一輸就開始發(fā)脾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這時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1、敢于正確面對“輸”的結果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在輸的時候不會責怪孩子,但會有人傾向性地淡化“輸”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情感,比如假惺惺的鼓勵“沒關系,就算輸了你在我心里也是最棒的!”或者避而不談“輸”,而直接給孩子灌輸道,“沒關系,我們下次再努力,一定能贏!”

輸了就是輸了,情緒轉移對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來說于事無補。

2、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哪怕他的情緒非常的劇烈,你依然需要做到不卑不亢,讓他把這部分負面情緒釋放掉。這也是一個跟孩子一同真實面對“輸”這個結局的過程,教會孩子 “輸了就是輸了,我們需要接受這件事?!?/span>

他的反應可能會巨大到“驚天地泣鬼神”,也可能干脆被“挫折”打擊到不愿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這些負面情緒都是真實的,是孩子長大后在社會上實實在在必須要去面對的。一味地想要快速制止其負面情緒的釋放,他就只會越來越“輸不起”。

3、平靜過后一起復盤

總結經驗,回顧整個輸的過程。如果你發(fā)現孩子真的被打擊得很嚴重,你可以和他們分享自己更痛苦的經歷,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經歷過自己的這種痛苦。類似深入的交談,可以一下子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也能讓他變得更加剛毅。


作者與授權

小馬君,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現居美國。本文授權自微信公號:“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