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文|Autumn

總有朋友問我,“你工作那么忙,對孩子會內疚么?”

我一般會回答,“會的。但若我是個男的,你還會向我提這個問題么?”

是否應該為孩子犧牲職業(yè)發(fā)展,媽媽們確實面臨著比爸爸們更大的壓力。

我很少寫自己做母親的文字,原因很簡單:功效未被證明。我有信心分享如何學英語,因為我從英文很爛,變得能在麥肯錫、亞馬遜、常青藤學校里生存下來。而我尚不知四歲的女兒,會長成什么樣子,能否經受人生的驚濤駭浪,能否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幸福。

幸運的是,我媽媽如何教養(yǎng)我,已經出結果了:能算得上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學業(yè)工作順利(不敢說完滿,但說得太謙虛也對不住爸媽)。那么,身為職場媽媽的我媽媽,搭配一個工作勤力的我爸爸,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作者的爸爸媽媽和作者的女兒,攝于2017.05)

早早就學會了獨立

先說說,我爸媽很忙這個事實:

1979年,知青返城,他們從江西農村回到了上海。

快30歲了,只有初中文憑,參加高考,進入文革后大齡青年們的“業(yè)余大學”。(我小時候,一直以為父母嘴里的“業(yè)大”是“夜大”,因為夜里上課。)

白天工作、晚上念書,沒有長輩幫忙,沒有保姆阿姨,沒有冰箱微波爐洗衣機,沒有滴滴專車。

他們做了一個決定,送我去“全托”,就是寄宿幼兒園。那時候是單休,周六傍晚接回,周日下午送去。

也就是說,在3到6歲的各種所謂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24小時。(并沒有留下什么童年陰影……)

上小學了,我就成為那個年代非常普遍的“雙職工家庭胸前掛鑰匙的孩子”。媽媽早早教會我如何劃火柴、點煤氣、用蒸鍋熱飯菜、燒開水、沖熱水瓶。也會參加課外活動,少年宮、少科站、少年報社……三年級起自己坐公共汽車趕來趕去,他們也從不問我學了什么。

中學有一次,媽媽路過學校,想接我回家。跑到教室一問,同學們說,她在樓上。

晚上媽媽問我,你今天怎么在樓上?。?/span>

我回答,媽媽,你去了高一,我在高二。

我媽恍然大悟,哦,你已經高二了!(確定是親媽么)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父母的身體力行

從小培養(yǎng)好習慣

而一個職場媽媽(加一個職場爸爸),教給我什么呢?他們努力賺錢。他們向我示范了,生活是應該努力的,生活是值得努力的。

成年以后,在美國上學,我去蹭社會學的課,講到印度貧民階級的財務狀況。問起同學們,有誰能精確說出自己錢包里有多少元、多少分錢?

我說起,有次我媽媽從菜場回來,驚呼一聲,哦,賣魚的少找我5分錢。而六歲的我,最深的印象是,哦,我媽媽記得錢包里的每一分錢。

老師特別興奮找到個“窮人家孩子”的樣本,佐證了她對印度家庭的研究。

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每天凌晨五點起床,買菜、做飯,然后搭單程兩小時公共汽車去上班。很少看電視,總是在燈下看書、寫字、洗洗涮涮、縫縫補補。(我使勁想了想,想不起來他倆年輕的時候,躺在沙發(fā)上當土豆的樣子。)

他們攢些錢,買了大件,諸如300元的沙發(fā)(我7歲)、900元的冰箱(我9歲)、3000元的電視(我10歲)……都是我和弟弟的節(jié)日。我跟著他們,感受一次次畢業(yè)、考級、升職、加薪、買房買車、消費升級的成就感。?他們干練多勞。我心目中,我爸媽是萬能的,沒有什么困難,是他們解決不了的。

單位的每個暑假,要粉刷墻壁,人手不夠,爸爸穿上汗背心,自己也上。每當看到白汗衫上的綠油漆點兒,我就覺得我爸爸無所不能。

他們是大家庭的小兒子小媳婦兒,卻像長兄長嫂。他們去爭取爺爺右派反革命的平反,他們去談判姑父房子拆遷的賠償,他們去想辦法讓知青朋友回滬的孩子能插班上學,他們去參謀填寫大表哥的大學志愿……

這份解決問題的見識、能力、經驗、人脈,是在職場與生活中歷練才能積累下來。

有一天早晨,媽媽告訴爸爸,她做了一個夢,如果家具這樣那樣擺,屋里就會寬敞一些。晚上回來,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爸爸一個人把家具按照媽媽的夢境搬了一遍,果然飯桌和沙發(fā)前,多了一塊小小的空地。至于我爸爸一個人是如何在14平米的擁擠空間里,騰挪那些死沉死沉的家具的,至今是個謎。

爸爸媽媽的口頭禪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有,“辦法總是會有的”。他們自我要求。要求我,更要求自己。身為處女座中的戰(zhàn)斗機,媽媽告訴我,怎樣做一個對生活有要求的人。

十多年后,我讀到《干校六記》,楊絳寫道:

廁所還欠個門簾,我們把秫秸剝去外皮,剝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繩細細致致編成一個很漂亮的門簾;我們非常得意,掛在廁所門口,覺得這廁所也不同尋常。

我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可以在撒哈拉里建成羅馬,可以在生活里灑上糖。

我衣服有補丁,給我繡上個小白兔。飯菜不奢侈,而葷素搭配、顏色分明。我同學曾經感嘆,你是我見過洗碗洗得最干凈的人。嗯,我是處女座培養(yǎng)的。

她從不抱怨。對于處女座,整潔與妥貼,是習慣、是樂趣、是使命。

生活中的秩序感,構成了我的安全感。因為我媽媽示范過,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很多空間,我們也要有舒適、有美感。他們崇拜知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并非說這一定正確,但父母是什么價值觀,就會給孩子染上什么顏色。

我爸搞得家里有種氣氛,學習是一件“正確”的事。在所有親朋長輩中,小孩子本能地敏感到,爸爸媽媽最尊重那幾個在大學里教書的人。我和先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但回憶起來,家里都有很多、很多、很多書。長大后,我倆都手不釋卷。

我們看父母是否看書、如何看書,也看他們如何選書,如何查字典、做筆記,如何與朋友談今論古。

盡管不寬裕,媽媽每周從幼兒園接我回家,路上給買三本新書。據說有次新華書店已經關門,小不點兒的我捶門大哭,“讓我進去,讓我進去”,引起路人圍觀。

一上學,會了漢語拼音,他們趕緊教我查字典,好解放自己終于不用沒完沒了給我講故事了。父母心中沒有課內課外、好書壞書的界限,好像除了《廢都》什么書都讓我看。(當然《廢都》我也偷偷看了。)

品味是品出來的,見地是見出來的。圍棋網球繪畫鋼琴,我都不會,但我終生感謝他們培養(yǎng)了我的閱讀習慣。書,是最便宜的奢侈品。

我們未必能讓孩子體驗最經典的博物館,最頂配的電腦,最豪華的海灘,最好的學校,最貴的夏令營。但我們大部分人,都買得起人類最深邃的思辨,最華麗的想象,最珍奇的發(fā)現(xiàn),最震撼的劇情,最刻骨的情感。每當想起這一點,我就會在焦慮中感到安慰,因為,余生有幾乎供給不盡的愉悅與驚艷。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孩子最終獲得的

是父母的態(tài)度

我并不是想說,我父母不在我身上花時間,或是,父母不需要在孩子們身上花時間。

我也可以長篇大論地講出許多錐心泣血的故事,他們對我深愛、關注、要求、照護。(我媽媽現(xiàn)在說起我第一天去全托幼兒園的情境,就要眼淚汪汪。)

我只是說,你看:

這是一對在孩子3到6歲時,送去住宿幼兒園的父母。

這是一對從來沒有帶我一家人去旅行的父母。

這是一對忘記我?guī)啄昙墸舱f不清會考幾門的父母。

這是一對在職場上,從知青返滬、初中畢業(yè),一步步奮斗到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的父母。

他們并沒有將人生的時間100%用在孩子身上。對嗎?

而他們給了我物質與精神上的安全感與方向感——生活是應該努力的,生活是值得努力的,生活是可以掌控的,生活是樂趣不盡的。

終究,父母傳遞給孩子的:

不僅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還有自己如何度過時間;

不僅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事,還有自己如何待人處事;

不僅是給孩子買的書,還有自己如何看書;

不僅是跟孩子說的話,還有(孩子能觀察到的)自己如何說話……

終究,孩子獲得的,不是我們希望的態(tài)度,而是,我們的態(tài)度。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給孩子方向感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

依然保持正能量

爸爸的“老坦克”自行車是我童年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坐前杠,媽媽坐后座,一家三口,神神氣氣的。

后來弟弟來了,爸爸想了想,怎么搞定呢?

他讓媽媽坐在前杠上,我和弟弟擠坐在后座上。(危險動作,請勿模仿)每當從襄陽南路與肇嘉浜路口的緩坡沖下去,媽媽會高聲驚叫,爸爸、弟弟和我,會放聲大笑。那是我童年最歡樂的回憶。

在那個物質匱乏、一地雞毛的時代里,他們未曾表現(xiàn)出無力感。他們培養(yǎng)了正能量的孩子,因為他們正能量。

然后,我也長大了,成為一個職場媽媽,我也搭配一個勤力工作的老公。

我們會內疚么?會的,我們也在盡力平衡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發(fā)展。時不時,也有力不從心之感。

環(huán)境未必很友善,選擇未必都正確。但是,深夜燈下,我和先生達成一點共識:我們努力,我們樂觀,我們相愛。我們的孩子,大概不會太糟的。孩子,我捫心自問過,可以為你放棄職場。但是等你長大了,你真的會希望媽媽這樣做么,你真的會希望自己是父母的100%么?

這是激動人心的旅程,對于這道題的答案,我拭目以待。


作者與授權

Autumn,現(xiàn)居北京,四歲女孩的媽媽,七年麥肯錫咨詢,三年互聯(lián)網運營。天秤座AB型血的糾結星人,主寫職場與情場的選擇題。本文來自:清醒貪心記 ( ID:qtnotes )。我們已獲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