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商學(xué)院新媒體部
“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塊錢,但有良心的經(jīng)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吳清友 誠品書店創(chuàng)辦人
7月18日晚上,誠品書店的創(chuàng)辦人,被譽為“文創(chuàng)教父”的吳清友先生突然病逝,享年67歲。據(jù)臺媒報道,前幾天,吳清友先生還在臺北市的中書街視察,按照計劃,今天,也就是7月20日,他會在自己的書店里舉行自傳新書《誠品時光》的發(fā)布會。
(吳清友先生新書《誠品時光》)
噩耗傳開后,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個字:痛。因為對于任何一個愛書之人來說,他于1989年創(chuàng)立的誠品書店,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誠品官網(wǎng)上的悼詞)
這是一家書店,卻不以賣書為目標(biāo),推廣閱讀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理念。在這里,有大量免費的文化活動,在這里,你可以一直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看書直到打烊——而有的書店更是24小時營業(yè)。
這種運營方式,聽起來離錢很遠。所以,迄今28年歷史的誠品,有長達15年的虧損期。賺錢不重要嗎?重要呀,就像他自己說的,“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钡@句話的后半句依然是,“我心里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strong>
“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活著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焙髞恚_創(chuàng)了“書店+零售”的經(jīng)營模式,讓誠品從一家普通的小書店,變成一個多元的文化空間,也成為了華人世界里所有書店的標(biāo)桿。
無論敬佩,還是感恩,吳清友先生都值得每一位愛書人追思。本文就與您回顧那些年他在各地演講和接受媒體采訪時,談?wù)?strong>閱讀和書店的5句箴言,與您和您家那位同樣熱愛閱讀的孩子分享。
(吳清友先生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xué)的公開演講)
1、“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關(guān)于我們?yōu)槭裁匆喿x,吳清友先生曾做過一個很妙的類比:“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nèi),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nèi)部的心靈活動。現(xiàn)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于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當(dāng)閱讀參與到內(nèi)部的心靈活動里,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象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淀的。
所以,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它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德國文學(xué)家赫曼·赫塞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chuàng)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chuàng)作全部都在書本里面。’用佛家的說法,書本涵蓋生命的所有外部活動和內(nèi)部活動。今天人類觸及的所有議題,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不同的書本里面看到、讀到、學(xué)到。
書本和閱讀,的確是跟生命一樣的,無量又無邊。對我來說,選擇書店這個行業(yè),對生命的探討其實遠大于對事業(yè)的經(jīng)營和金錢的追逐?!?/span>
2、“人在書店里面也會特別謙虛”
作為一家書店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直在鼓勵全球書店的運營人,不要被“實體書店的危機”等言論嚇到。“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很多人以為書店只是一個看書的地方,其實不然?!?/span>
“我覺得,醫(yī)院跟書店都是很獨特的場所,與我這一生也特別有緣。每次到醫(yī)院,我都特別感恩,因為意識到自己還活著,還見到陽光;而當(dāng)我人在書店里面,也會特別謙虛,因為無論你怎么有錢,無論你有多大的權(quán)力,在無邊、無境、無量的智慧面前,你仍是很渺小的。
我還有一個習(xí)慣,就是很喜歡觀察眾生相。我看到,在內(nèi)地很多城市和香港,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匆忙。為了爭取基本生存,大家都要花掉近90%的精力了,他們的容顏充滿掙扎,也充滿比較。
不過,當(dāng)我回到誠品,又會看到很多可愛的容顏。我想,是因為人們到了這個空間,就自在了,每個人在誠品的舞臺參與創(chuàng)作,愿意給自己一點從容。
有一次,我還在蘇州店觀察到一個細節(jié):朋友們喜歡大聲講話,但很多人到了誠品就優(yōu)雅了,因為從容了。如果有小孩在書店里叫嚷,媽媽也會輕聲細語地叫一聲寶貝;相反,如果是在游樂園里,也許媽媽就會大喊大叫了?!?/span>
(誠品蘇州店)
3、“閱讀要尊重孩子的天真”
吳清友在多年前接受過一個采訪,提到自己如何給孩子選書:
“我并不特別在意小孩看什么書,不過因為自已開書店,偶爾也買書給他們,比如最近給他們買了蔣勛的《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shù)史》。
為什么要給他們看這些講人文、講藝術(shù)的書呢?過去有段時間,我把百分之九十的生命給了經(jīng)濟活動,整天在數(shù)字堆、經(jīng)營理念中打轉(zhuǎn),而沒把自己的感性世界活出來,所以我希望引導(dǎo)他們有個較和諧、完整的基礎(chǔ),平衡發(fā)展。
孩子在十五歲以前,我最重視他們的人格養(yǎng)成,尤其是生活上的言教、身教。讀初中二年級的兒子比較率性,??礆v史、傳記的書,但不太愛讀枯燥的課本,我覺得這無傷大雅。
不過,他的自律性不高,所以我買過王永慶的奮斗史,暑假指定他每天看幾頁,讓他了解,一個企業(yè)家的成功絕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而我也從他在書上畫的重點,進而去了解他的想法。
我深深體會到,跟孩子相處,自己也會進步。曾有一陣子,我覺得兒子‘怎么那么天真’,就想阻止他閱讀鬼怪、科幻故事,但他還是會偷偷地看。后來我想通了,就不再否定他,畢竟他真的喜歡看什么書,比別人認同與否更重要。
至于小學(xué)六年級的女兒,個性就比較積極,我對她很放心。比如,她最近開始看瓊瑤的書,我也不阻攔。我想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她也有廣泛閱讀其他書籍,我也沒什么理由反對?!?/span>
(吳清友和他的女兒)
4、“助我認知自己的書,對我才有致命吸引力”
至于大人要看什么書,吳清友先生曾分享過他自己的喜好:“在紛擾的年代里,閱讀經(jīng)典顯得更為重要。雖然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值得做。我也閱讀雜志,但會發(fā)現(xiàn),很多信息讀過就忘了,不會在心中縈繞不去,但經(jīng)典的閱讀卻會讓你再三咀嚼,不斷深入思索?!?/strong>
“有些書會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終身的伴侶,然而閱讀某些書會讓你感受到,這些書真是你終身的伴侶和知己。
我看書的重點不會放在‘養(yǎng)生’等身體部份,相反地,我一直相信人的心靈品質(zhì)、起心動念、正面思維與意志力。不過,我也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只是我相信,心靈的力量會總大于你吃什么菜,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運動的重要性。
所以,心靈的書本質(zhì)上比較契合我,在疾病面前,我更多是依賴對自己的信心。我覺得,擁有正面思維的人會有自我治愈的能力,這是我十分個人化的經(jīng)驗,也是我的信仰。
我知道很多人把閱讀當(dāng)做吸收知識的工具,不過我不會把這擺在第一位。我相信人對人自己的認知有非常多的層次,很多層次是我們還沒體驗過的,但是能在書里面找到。
當(dāng)然,閱讀本來就有很多向度,只是我已經(jīng)有很明確的焦點。只有那些幫助我認知、了解自己的書,對我才有致命的吸引力。例如梭羅的《瓦爾登湖》、赫塞的《孤獨者之歌——自傳》、《弘一大師傳》等?!?/strong>
(全臺唯一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誠品臺北敦南店)
5、“閱讀不融入你,就只是殺時間的消遣”
那么,什么才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呢?他認為,得與生命融合。
“閱讀這件事,你一旦愛上,將與之長相左右。當(dāng)然,閱讀的類別會隨人的年齡、心境、工作、生活、婚姻而改變,甚至成長。在大量閱讀過后,也將建構(gòu)出自己的閱讀風(fēng)格。到了那時,閱讀就會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很難割舍。
多年來經(jīng)營誠品,我覺得‘起心動念是善的,就是明智的決策’,不管這事最后成不成,都不重要了。
最近,我也有了一種新的想法。誰也沒有資格認為,苦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若不該歸我,該歸誰?宗教講愛,佛家講悲憫和眾生之間,其實指向的是同理心。
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別人的苦難,可以說是代你受難,假使不是他們受難,可能就是你受難。所以,如果你是幸運的一群,不要以為苦難的一群和你無關(guān)。沒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苦難不該歸自己,該歸他人。
書中的文字,比如 ‘逆來順受’,當(dāng)然說得容易了。我現(xiàn)在呢,是‘冷暖自知’,然后‘感同身受’。 所以,如果書中的文字有魅力,那一定是和你的生命體驗相關(guān),與你的思維相契合的,那些真正能感動我的書,都是用生命寫就的。
因此,閱讀是個好習(xí)慣,是個好因緣,但是光有它是不足的,一定要有生命和思維的回應(yīng)。人和書之間,就像‘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如果人書之間沒有那種糾纏,是無法啟發(fā)深刻的思考的。
如果閱讀不融入你,那只是殺時間的消遣。當(dāng)有一天,你的內(nèi)心變成土壤,書則像種在土里的植物,和你內(nèi)心的土壤共生時,閱讀對你而言,就已不再是單純看一盆外在于己的花了?!?/span>
讓閱讀化作生活的美好
吳清友先生39歲時,曾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被救護車送到了醫(yī)院ICU,緊接著開胸手術(shù),2006年再次進行了開胸大手術(shù),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誠品書店也發(fā)源于此。幾十年,他把閱讀融于生命,再把生命融于事業(yè),大概沒有比這更幸福、更值得驕傲的事了。
“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于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yīng)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strong>這是他曾援引的一位建筑師的話。
而今,他去了天堂開書店,但他的閱讀觀卻將繼續(xù)引領(lǐng)我們,從閱讀和書籍中找到力量,找到自己,就像他3年前的一次演講上說的那樣:“在經(jīng)歷25個春夏秋冬之后,我的生命才學(xué)到從容;曾是學(xué)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xiàn)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span>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