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文 | 西林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編輯
日本,對我們來說真是“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一個面積比我們云南省還小的國家,經濟總量卻一度占據著全球第二的位置;
截止今年,18年共產生了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亞洲各國遙遙領先;
國際組織遴選出的《2018-2019年度全球創(chuàng)新企業(yè)百強》榜單中,來自日本企業(yè)的數量超過40家!
?
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在當時不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國際社會,都引起一片嘩然。
如今時間還未過半,日本獲諾貝爾獎的進度已經遠超預期了。
?
可以說,日本對于公民教育的投入、對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視程度之高,遠超我們想象
?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日本青少年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上的排名也始終名列前茅。PISA將科學素養(yǎng)定義為“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在移動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和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具有參與和科學相關的事務與討論,科學解釋各種現象、處理數據的能力與探究精神。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夠讓日本在2001年之后有如此出色的成績?
*公眾號后臺回復“日本手冊”,即可獲取《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yǎng)成手冊》電子書
從生活入手,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和研究能力
去年,世界杯八分之一決賽中,日本隊以2-3不敵比利時,無緣八強。賽后,日本球迷甚為失落,甚至落淚。
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一如既往地將垃圾收拾進垃圾袋,保持看臺的一片干凈。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除此之外,據一名球場管理員透露,就在昨晚的比賽中,日本隊離開前,還打掃了更衣室:他們清理了一切,跟沒用過一樣,還用俄語寫了句“謝謝”。這條新聞立馬引爆了各個社交網站。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實際上,日本孩子很小就被教導“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種不添麻煩的品格并不是指吃虧或者說承受委屈,而是一種力所能及且不給別人造成麻煩的一種品格?——?就是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滲透到了日本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要對一件事請負責,首先是要對它感興趣。
所以很多日本孩子從小就對生活、學習中的各類事情充滿了好奇心,并且學會持之以恒地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質。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前幾天,日本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因為暑假忙著看電影,而引發(fā)了國外25萬網友的關注,她對媽媽說:暑假不就是用來看電影的嗎
媽媽發(fā)現女兒想看電影的意愿很強烈,于是決定把看電影做成研究課題,和女兒一起,定下了一天看一場電影的目標。
不過并不是簡單地看電影,而是從母女雙方的角度來觀影,并把兩人的影評,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媽媽把影評發(fā)在Twitter上不久,就有23萬人表示喜歡這個研究。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除了忙著看電影,鄰國日本的孩子還正忙著采集昆蟲、收集貝殼、搭建飛機、分解硬幣上的污漬……
這種讓孩子充滿期待和動力的自由研究,是日本從小學到高中普遍開展的開放性暑假作業(yè),由學生確定主題、發(fā)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
*公眾號后臺回復“日本手冊”,即可獲取《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yǎng)成手冊》電子書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圈,接受挑戰(zhàn)
在日本的公共交通上,你經常會看到很多小孩子,獨自一人穿過列車車廂,找尋空位的孩子。?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但在日本家長眼中,孩子2歲起就該練習獨自出門了。
日本家長大都會讓孩子早早地接觸社會。有一檔播出時間超過25年的真人秀節(jié)目——《我的首個任務(Hajimete no Otsukai)》,就記錄了兩三歲的小不點為家里跑腿的種種經歷。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他們試探著走向蔬菜水果店和面包店,而工作人員就用攝像機將這一切記錄下來。
練習一個人過馬路、學會一個人買東西、還不會認錢呢,就得學會自己買單、幫爸媽丟垃圾更是家常便飯——日本的垃圾分類普及得非常到位,而且會嚴格要求每個孩子執(zhí)行,這也是日本街道為什么那么干凈的原因。?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當然,日本的家長之所以能夠放心地讓孩子們小小年紀便獨自出門購物,離不開日本安全的治安環(huán)境。但更重要的是,身為家長要學會對孩子放手。
?
*公眾號后臺回復“日本手冊”,即可獲取《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yǎng)成手冊》電子書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讓讀書成為與生俱來的習慣
日本人對閱讀的熱愛全球聞名,中國前駐大阪總領事王泰平曾感慨“日本人真正把學習當成一輩子的事”,政府甚至立法詳細規(guī)定,所有公共圖書館必須在兒童讀書日前后舉辦兒童讀書活動,力求讓孩子隨時隨地自主讀書。
日本讀書周始于1947年,在讀書周期間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閱讀。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1954年日本就開始實施《學校圖書館法》。在該法的推動下,自2002年以來,日本各地的地方社區(qū)每個財政年度都會用130億日元的補貼作為學校圖書館的維修費用。
所以你會發(fā)現,日本幾乎遍地都是博物館。在一些交通不夠方便的地方,還有流動圖書館方便人們借書。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日本孩子便天天泡圖書館,自主學習的習慣漸漸養(yǎng)成。但不光是圖書館這種專門的閱讀環(huán)境,而是滲透在日本各個角落的令人意想不到的閱讀環(huán)境:
街頭便利店書架前經常是圍滿了人;
地鐵里都是看書的低頭族;
銀行、郵局、市政府的辦事處,一般也有圖書架,免得民眾等久了無聊。一般郵局的角落,都有圖書架。
*公眾號后臺回復“日本手冊”,即可獲取《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yǎng)成手冊》電子書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錢幣上印科學家頭像,讓孩子從小重視科學
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的鈔票上,大都印有人物頭像,且?guī)缀醵际钦渭页毰_戲。
反觀日本,市面上流行的2004版日元,沒有一個政治家,反而是思想家、科學家、作家、教育家……在日本,他們地位崇高,遠超一般的政治人物。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明治時代著名思想家和慶應義塾大學創(chuàng)辦人福澤諭吉的肖像)
因為在日本人的心中,這些人和政治家一樣,都對日本進步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是日本強大的功臣。?? ?
在2004年,日元改革時,日本財務省有關負責人就強調科教文藝的重要性,“過去我們從來都是以政治家為中心的,在貨幣上更是如此,但如果從更廣泛的領域去考慮,科學、文學、男女平等對我們同樣重要?!?
日元上的人物,就在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特別是日本的青少年,應以福澤渝吉、樋口一葉、野口英世這樣的學者為驕傲,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懷念的人。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日本平安時代一千余年后出現的第一位女作家)
為什么在短短時間內,日本能夠迅速成長為世界強國,在科研能力、工業(yè)基礎和制造業(yè)技術等領域位居世界前茅?——小小的日元,給了我們答案:科教興國。?
據日本文部省1962年發(fā)布的報告書稱,日本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而將學者的肖像印在日元上,正體現了日本對教育和科學的極端重視。
管中窺豹,不管是日本家長鼓勵孩子從小獨自出門,還是日本孩子隨時隨地學習,或是在小小日元上印上科學家、學者的頭像,都能予以我們啟示。
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我們能從日本教育中借鑒什么經驗?
 

發(fā)表評論